当前位置:首页 > 李氏家族族谱 > 正文内容

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李氏(嫡公后裔)家族谱

李大敬3年前 (2022-03-17)李氏家族族谱73271

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

 

 


 

0二一年续


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

李氏(嫡公后裔)家族谱

续编机构

协调    李秀波    大琏派

顾问    李继彬    大信派

策划    李继勇    兴富后

指导    李啟慧    大信派

编辑    李贤楷    大信派

参编人员

参编人员

李继辉

大信派

李继恒

芝谏派

李继林

可碧派

李继科

文光后

李啟武

芝芳派

李啟银

腾美派

李啟义

芝芳派

李侯良

大信派

李贤锡

先法派

李开贤

文泰后


前言

修谱延嗣,乃人伦第一大事。

想我中华文脉,延绵不绝,灿若星河,皆缘后人不忘其祖,承德于世。昔曹丕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也,不朽之盛事。”然族之不存,国之何在!故而延修族谱,实乃族之大业,家之或事也。

延修族谱,不仅旨在明昭穆次世,扬先人恩德,引后世兴旺,更是训诫后人知晓水不可无源,人不可无根,但凡数典忘祖,必遭世人唾弃。

探究李氏之源,早在公元前2750年少典时就有记载,距今4770年历史。黄帝为人文始祖,皋陶为血源始祖,李利贞为得姓始祖,嫡公乃我族入川始祖。元末明初,我祖嫡公,于战乱中(1369年明洪武二年)入川,莒籍浦里张二湾,殁后葬于顶子山(今岳溪龙安水库尾端)。

按老谱族规,家谱信息应常年记载,三年清理,十年整理成册,三十年续编成谱。然由于历史更迭之故,我族已九十年未整理续编成谱,实让人扼腕叹息。

今逢盛世,国家繁荣昌盛,万民安居乐业,理当再续家谱,秉先人之志,弘华夏文化,传族脉于后世。故而,我不以鄙陋,毅然担此使命。愿以将朽之躯,一喘之息,跋陕甘晋之山,涉鄂皖赣之水以寻根;亲赴张二湾,牛头寨,又往石板滩,乗龙坝而拜祖。遍访铁桥、亚山、南雅三镇及周边中和、葛城、甘棠、新胜、弹子、五通、岳溪等乡镇族人之堂上,联络宗亲,收集信息。历时四载,遂续编成此本《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李氏(嫡公后裔)家族谱》。但因部分支派年代久远,史料不齐,只凭族人口


述,确难考证,更因本人知识法薄,有负族人重托,使此谱不甚完美,实

为憾事,还望族中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以待修正。

此次修谱钟,深蒙秀波公协调,继彬、啟洪公壮胆,往勇公谋划,啟慧公指 导,以及族中长辈、族人、亲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嫡公二十一代孙 贤格

公元二O二一年岁次辛丑冬



伟人名人论家谱族谱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一一源于《易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记事实,谱以论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而混哉。

一一南宋 文天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一一唐 李世民

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乃做人之根本,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不容。

一一毛泽东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一一习近平



第一编 追根溯源


李姓及陇西堂的由来

“三皇五帝”以前,人没有姓,只有名,便于记事。为区别种群,族群,才开始女为姓,男为氏,如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皇帝有熊氏。为区别血源才有了姓。最初是以地名为姓,以国名为姓,以官名为姓。李姓的远祖可追溯到3900多年前,尧帝时期,颛顼部落的一个氏族首领皋陶(gāo yáo)任尧帝的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嬴姓,伯益的后裔一直世袭做理官,便以官为姓姓理。世袭至三十代,时值商朝末,殷纣时期的理官叫理征。此人办案公正,因直谏得罪了纣王,获罪遇害并遭株连。理征妻契和氏悄悄带子理利贞逃亡于伊候之墟,以树上的果实(木子)充饥活命,为防追缉,逐改理利贞为李利贞。李利贞就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李利贞奉其父理征为李姓第一代始祖。李姓出自于黄帝皋陶一脉,黄帝是李姓的人文始祖,皋陶是李姓的血源始祖,李利贞是李姓得姓始祖。

契和氏带李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契和氏娘家安顿下来,李利贞便娶了母亲娘家侄女(也称契和氏)为妻,定居于此,生了李昌祖,昌祖做了陈国大夫,昌祖的六世孙李乾,做了西周的御史大夫,李乾的儿子叫李耳,又叫老聃(dān),就是太上老君,居柱下,著有《道德经》(世界有史以来十大作家之首)。李耳的八代孙李昙(tán)入秦做了秦国(今陕甘一带)的御史大夫,李昙的儿子李崇任陇西(今甘肃临洮)太守,其子孙多在陇西做官,发展成为陇西房,唐朝李氏三十九房都出自陇西房。李昙四子李玑的儿子叫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邯郸(hán dān)西南],为赵郡房,后来发展为东、南、西、辽东、江夏、


汉中六房。

李姓的堂号为“陇西堂”。

堂联: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官

 

源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唐末五代十国,李珠的五个儿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分别徏居到湖广、东南沿海一带。其后裔一支(李嫡先祖)于宋朝从江西水德宫南昌县迁到了湖广黄州府麻城孝感乡高堦堰洗脚河孝义村。乃是我族入川始祖嫡公之源


Picture 1.png


人文始祖黄帝像
李氏源流总序

古皇皆有后,唯黄帝之裔最繁。或以地为姓,或以官为姓,或以字为姓,此族所由分也。高阳才子八人,有庭坚氏,即皋陶也,为尧理官,娶妻曰女华,生大费,是为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为虞衡之官。益生大廉,凡赵氏、赢氏、秦氏、陶氏、叶氏、费氏皆其后。唯世居理官者遂姓理焉。当纣之时,三十世孙名征字德灵为翼棣中吴伯,以直道遇害,妣陈居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实李氏之始。利贞娶契和氏之姪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德之曾孙生硕宗,仕周康王,赐苦县为采邑(终生拥有并可世袭的地方);宗之五世孙乾,字元杲(gǎo),为周世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名聃字伯阳,为周太史,居柱下,著道德经,五千言行世;生子宗,字尊祖,为魏将;生二子,长名同,次名诠,同仕赵,为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封阳安君;生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宏,洪为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名汪,为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相伯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玑为赵郡房,崇字柏祐,建功北狄,封南郡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徒,南郡守狄道侯,瑶生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仲法,字元旷官侍中,次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东川,因家焉;生伯考,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二子:长尚、次向,为阳房始祖,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生广,汉将军;三子:长当户为郡守,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椒,代郡;三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子曰禹曰忠,忠为顿邱房始祖,禹字子


通,生承公,为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为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为渔阳承生君况字叔平,一字子期,为博士议郎,大中大夫;生本字上明以孝廉,为吏部郎中侍御史;生子二:长次公,次恬,恬为渤海房始祖,次公字仲君,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生二子:曰轨,曰潜,潜为申公房始祖;轨字文范,魏临淮太守司农卿;生子隆字彦绪,由长安令为积努将军;生子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子雍字俊熙,为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次曰柔,柔字德远,为北地太守;生子弇字季绪,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候;其子昶子仲坚,亦为凉太子侍讲,伦后生暠字玄圣,生十子:谭、钦、让、惜、恂、翻、豫、宏、洮、亮。惜为震远将军房始祖,其曾孙系,为平凉房始祖,翻之孙三人:曰丞,为姑臧房始祖,曰茂,为燉煌房始祖,曰冲,为仆射房始祖。曾孙成礼为绛都房始祖;豫玄孙曰刚为武陵房始祖;钦生八子:曰最,曰绍,曰重耳,曰宏之,曰崇明,曰崇产,曰崇庸,曰崇佑。重耳子景顺为汝南太守,生子二:长曰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武川,生文度,西凉定安太守,生权河,秦守杜县公,生崇义,雍州中正,广和复峡殷五洲刺史,永康县公,生诠,赵郡太守,临襄汾公,二子:长达节,次传节。达节为隋太守,生四子:长药王、次客师,三靖,四明,客师为幽州都督,靖为卫国公,明为大将军,药王为东群太守,生二子:长修志,为幽州都督,次修行,汝州刺史,生元慎,洛州刺史生赠,陇州刺史,生嵩,岷州刺史,赠洮州刺史,生思恭亦为洮州刺史,赠幽州大都督。生金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史,赠太子太保,生晟字良器,赠太尉中书令,西平忠武王,有子十五人:长子愿,检校司空兼河中伊,充河中晋绛,镇抚节


度史,赠司徒;三子聪,为光禄主薄,蔚州刺史,六子聪,太子中允兵部侍郎,嘉议大夫;七子悬,左神武军大将军,赠洪州都督;八子憑,右成武大将军;九子恕,光禄寺卿赠散常侍;十一子塑,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特进上柱国凉国公;十二子懿,渭南尉,历尚书厅检校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封凉国公;十四惎(jì)太子舍人右羽林大将军,十五子慇(yīn),岚州刺史殿中丞,宪,字童武,宗正少卿,光禄卿,左散骑常侍,太府卿洪州刺使,江西观察使,岭南节度使,陇西郡公,生七子:长游,字观业,为春郡侯;次焕,字观建,南城尉,建昌通判,为端州上高派祖;三子锴,字观正,阳翔主薄,生二子:长朝派栗山安福浮山东岸,次仁贵,派安福上元分宜白芒永新官田郴州南塔嶺与宁淡陵阪溪;四子楷,字观式,东莞县丞,四传:曰颜,曰顾,派新渝水口泉塘;五子埴,字观化,派隆兴大鱼港;六子欲,字观行,居井源;七子绳,字观达,派分宜双原槐原袁州东游之,三子:长服,为卢陵朋田朋观分宜,陇上夏午派祖;三曰蟾,为卢陵河源胶村吉安小市头派祖;次曰丕,字伯太,德化县全居福塘,生子二:长曰迈,派太平南坑安福章山龙与西湖福塘游田,次曰遵,字秀循,居高村,生华,字集美,子三:长曰庚,字祖白,居吉安城隍冈,为黄州搓滩鱼梁派祖;三曰庆,字祖寿,为高村七里派祖;次曰唐,字祖尧,赠承事郎,由高村徒居谷村始祖。子三:长光璿,子孟玑,三传道,居隆兴大鱼港,后迁湖州光州处州;次光璨,字仲明,居吉安顺化塘,为延福路房始祖;三光辙,字季琛,二子:曰秦,曰河。河,字伯宗源生遂,字朝用,遂子四:长仁霸,字师道,生五子:宗元,宗鲁,宗华,宗应,宗齐。次仁昌,字师文,生宗泰,宗舜,宗夔,夔长子觉,迁卢陵宣化,


觉长子南英进士,觉弟彦成进士;三仁伾,生三子:曰宗谏,谏五传至海,居抚州乐安县雲盖卿洪源,曰宗万,曰宗皓,皓再传居湖南;四仁超,生四子:长曰宗俊,俊弟四传至遇,遇长子实,实子友文,生温,居下富西坑,次子宣,宣子友凉,居洞,九代孙仲荣居粤东高州;曰宗颜,宗达,宗昂,昂字子准居水南,他如宗元次子仁霸,为月岗派宗,应霸四子,为月州派祖,用期宗元四子,为元潭派祖。此其大略可考,第予族自三楚麻城来四川开县,自明末岳燹(xiǎn)后,遂失其传,亦无由至湖广察其渊源,莫知吾祖分于何朝,派于何代也。虽世系不越此谱中,未敢妄为附会。

李氏得姓始祖以前源流

Picture 1(1).png

血源始祖皋陶像

《西平忠武王李晟源流考略》载:

① 少典,公元前2750年,活动于黄河上游,姓公孙,配姚窦氏,生子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② 黄帝,少典子,姓公孙,名轩辕,在位100年,距今约4400年,


14房,生子25人,封侯得姓者14人。黄帝为李姓的人文始祖。

3 昌意,黄帝元妃嫘祖(养蚕发明者)所生,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子高阳。

④ 颛项(公元前2342-前2245年),昌意子,名高阳。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老童,伯服,中骗,瓘驩头,淑士,三面,季禹,魍魉,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苗民,苍舒,敳颓.

5 大临,颛项第十八子。

6 女修,颛项之子苗裔的孙子,因吞食玄鸟陨卵而生大业。

7 大业,女修子,《论衡》将之与五帝三王,孔子并称人之圣也。其文化精髓“替天行道,惠民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以德治国”等思想,铸造了华夏民族之魂。

8 大费,亦称伯益,大业长子,佐禹治水有功。

9 大廉,大费长子,实名鸟俗氏。

10 龙降。

11 仲容。

12 叔达。

13 孟戏。

14 皋陶,名繇,字庭坚,山西洪洞皋陶村人,生于公元前2219年,葬于安徽六安,为李姓血源始祖。上古四圣之一,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界司法界的司法鼻祖。

15 英氏。

16 舒蓼。


17 舒鸠。

18 舒鲍。

19 舒庸。

20 舒龙。

21 舒袭。15-21均为皋陶后代。

22 伯益。

23 徐氏。

24 郯氏。

25 莒氏。

26 终黎。

27 远奄。

28 菟裘。

29 将梁。

30 黄氏。

31 江氏。

32 修鱼。

33 白冥。

34 蜚廉。

35 秦氏。

36 赵氏。23-36均为伯益后裔。

37 恩成。

38 理征。字德灵。商纣王理官娶契和氏,生利贞,因直谏得罪纣王,


被株连。

39 李利贞(公元前1609-前992年)。理征子。随母契和氏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故易理为“李”,为李姓得姓始祖。

陇西郡李姓始姓源四十世代

Picture 1(2).png 

得姓始祖李利贞像

1 理征,字德灵,皋陶后裔,因皋陶后裔世袭了虞夏商大理官之职,因而得姓理,其子李利贞奉为李姓得姓始祖,娶陈国契和氏生利贞,因直谏得罪商纣王遇害并遭株连。

② 李利贞(公元前1609-前992年),理征之子,在被纣王追杀中,


同母逃难于伊侯之墟陈国苦县,靠食李子得以活命,遂改理利贞为李利贞,而得姓李。安家于陈国苦县契和氏娘家,娶母亲侄女契和氏为妻生子昌祖。

3 李昌祖,利贞之子,家居苦县,做了陈国的大夫,生子彤德。

4 李彤德,昌祖之子,其子孙无考,其曾孙叫李硕宗。

5 李硕宗,彤德曾孙,被周康王赐采邑(可终身享有并可世袭的地方)于苦县,其子孙无考,五世孙叫李乾。

6 李乾,硕宗五世孙,字元皋,周朝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为妻,生子耳。

Picture 1(3).png 

7 李耳(公元前600年左右一前470年左右),字伯阳,谥号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居柱下,著道德经传世,生子李宗。

8 李宗,李耳子,字尊祖,仕魏大夫,生二子:同,诠。

9 李同,李宗长子,为赵国大将军,生子李兑。

10 李兑,李同子,为赵相国,与苏秦协力合纵抗秦,保卫了赵国。


生子李跻。

11 李跻,李兑子,又称阳安君,生二子:李云,李恪。

12 李恪,字首美,李跻子。生子李洪。

13 李洪,李恪子,字道宏(有宏),为秦国(今甘陜一带)太子太傅,生子兴族。

14 李兴族,李洪子一名汪,字育神,为秦将军生子昙。

15 李昙,字贵远,兴族子,为赵相,后为御史,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任陇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玑的二儿子在赵国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邯郸)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分为十三房,唐宗室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西、南、辽东、江夏、汉中六房。

16 李崇,字伯枯,李昙长子,秦朝御史大夫,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平燕,瑶。

17 李瑶,字内德,为南郡守伏道侯,生信。

18 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封陇西侯,生超一。

19 李超一,字仁高,李信子,为大将军,生二子:长仲法,次仲翔。

20 李仲翔,超一次子,为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东川。生子伯考。

21 李伯考,仲翔子,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二子:尚,向。

22 李尚,伯考长子,为成纪令,生一子李广。

23 李广,李尚子,西汉名将,历文、景、武三帝任大将军,武庙供奉的战将之一。生三子:当户,树,敢。

24 李当户,李广长子,生子陵。


25 李陵,当户子,字少卿,西汉名将,封佐贤王,生二子:禹、忠。

26 李禹,陵长子,字子通,为侍中郎事载汉史,生子承公。

27 李承公,禹子,字敬宗,为太守,生子先。

28 李先,承公子,为蜀郡太守,生子长宗。

29 李长宗,李光子,字伯礼,为渔阳丞,生子君况。

30 李君况,字叔平,一字子期,为中议大夫,生子本。

31 李本,君况子,字上明,以孝廉为史部郎中侍御史,生二子:次公,悟。

32 李次公,李本长子,字仲君,为巴郡太守,生二子:轨,潜。

33 李轨,次公子,字文范,魏临淮太守,生子隆。

34 李隆,李轨子,字彦(jie,+皆),由长安令为积势将军,生子艾。

35 李艾,李隆子,字世绩,为晋将军,生子雍。

36 李雍,李艾子,字俊熙,仕魏,历尚书郎。生二子:伦,柔。

37 李柔,字德远,雍次子,事齐,举秀才,为相国从事中郎北郡太守,生子弇。

38 李弇,李柔子,字季子,本名良,少年立功,啟中兴之隆,乃赐名弇,武卫将军,安西亭侯,谥景公。生子昶。

39 李昶,李弇子,字伯坚,为凉王太子侍讲,建中初,乃追谥简公。生子合。

40 李合,李昶子,字受之,为晋大夫,生子崧。


陇西郡李姓后续三十代

1 李崧,李合子,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五代时后晋宰相。生子纲。

2 李纲,李崧子,字文纪,唐高祖时拜礼部尚书,贞观复为少师卒谧贞。生子参。

3 李参,李纲子。

④ 李暠,字玄圣,西凉武胜王伦公之后,生十子:谭、钦、让、惜。恂、翻、豫、宏、洮、亮。

⑤ 李钦,玄圣次子,西凉后主(417年-420年在位)因用刑过严,被北凉国主渠蒙逊所杀而灭国。生子重耳。

⑥ 李重耳,李钦之子,字景顺,西凉亡国后奔刘宋,后归后魏,任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子熙。

⑦ 李熙,重耳子,曾任金门镇将,唐朝李渊称帝后追谥宣简公。生子天锡。

8 李天锡,李熙子,懿祖光皇帝。生子虎。

9 李虎,天锡之子,事北朝西魏帝有功。封陇西郡,为西魏柱国大将军。生子李炳。

10 李炳,李虎子,北周安州总官,封唐国公。生子李渊。

1 李渊,字叔德。李炳之子,唐朝开国皇帝,西凉国主李暠后裔。公元618年登基,627年退位。

12 李世民,李渊三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号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诗人。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7年),发


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649年退位。

13 李治,字为善,太宗九子,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开创唐朝最大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享年55岁,殁葬于干陵。

14 李显,高宗七子,武则天三子,为唐中宗,683-684年和705-710年两次即位皇帝位,在位五年半,其和亲政策,保证了边疆稳定。享年55岁,殁葬于定陵(陕西富平县)。

15 李隆基(685-762年),唐玄宗,(715-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三子。开创了极世时期,后因宠爱杨贵妃而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重用安禄山而导致八年安史之乱。756年退位,被尊为太上皇,762年病逝,享年78岁,葬于泰陵。

16 李亨,即唐肃宗(756-762年在位),享年51岁,葬于建陵(今山西礼泉县东北18里武将山)

17 李豫,即唐代宗(762-779年在位)。779年去逝,享年54岁,葬于元陵(陕西富平县西北三十里檀山)。

18 李适(kuò),即唐德宗(779-805年在位)享寿64岁,葬崇陵。

19 李诵,唐顺宗,德宗长子,(805-806年在位),享年46岁,葬丰陵。

20 李纯,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创“元和中兴”,820年为宦官陈弘志等谋杀,享年43岁,葬于景陵。

21 李恒,唐穆宗(820-824年在位),宪宗太子,在位五年。

22 李湛,唐敬宗(824-826年在位),被宦官谋杀,葬于庄陵(今陕


西三原县东北30里)

23 1)李漼,唐懿宗,是个高大帅气,深得下人和宫女喜欢和尊重的皇帝;(2)李儇(xuān)懿宗五子,即唐僖宗(873-888年在位),虽是贤明,但遭遇王仙芝,黄巢起义,难以挽回大唐衰落;(3)李晔,懿宗七子,僖宗之弟,即唐昭宗(888-904年在位),享年38岁,葬和陵。

24 李柷,唐哀帝,在位三年,被朱温杀而废之,为唐朝末代皇帝。随之进入五代十国。

25 李秀,昭宗之子,更名为苓湓古法太子;李鲜,李柷六子,为节度使。

26 李法,李鲜之子,为沅州太守。

27 李芝滨,李法之子,为南康太守和升州太守。

28 李学,李芝滨之子,为邵陵太守。

29 1)李玉川,李学之子,丞事郎,妣徐氏,生三子:李悦、李怡、李情。(2)李奇,李学六子,从唐迁浙江种瓜为业,因官司隐居海滨八年入闽经商,生子李珠。

30 1)李悦,李玉川长子,清廉大夫和衡州太守,妣冯氏,生三子:李观、李親,李视。(2)李珠,李奇之子,筑室于宁化石壁村,妣陈氏,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徙居福建,广东等省。


Picture 1(4).png 

入川始祖李嫡像



第二编 承先啟后


嫡公后裔在铁桥片区的分布

民国十九年所编老谱记载,分布于铁桥片区的嫡公后裔主要有五个支派:

一、乗龙坝大信派支派。于大清康熙年间,嫡公九代孙李芝顺,李大信父子自浦里上大湾迁居铁桥乗龙坝,大信生四子:成栋、成樑、成材、成桧,称“老四房”。十五代前聚居于铁桥场附近,十六代后向周边辐射。现主要分布在铁桥田家坝、张家坝、高坪、五通、大林、龙王桥、巫山坎李家岩、云丰、中皇、中兴河水坝、柏竹山、南雅杨河、天津、马桥以及中和大岩口、甘棠白岩河等地。

二、葛藤坝芝芳支派。嫡公十二代孙李从贵一支于清中期自葛藤坝迁居巫山坎黄栗树大河边居住,现分布于中皇坝、大坪、石匣子湾、甘棠八角亭等地,清末有李白简后裔容棚一支迁居铁桥山台。

三、黑公岩李腾美支派,主要分布于铁桥黑公岩、山台、中兴河水坝、莫家岩、石灰岩、巫山坎李家岩等地。

四、帽盒山李芝谏支派。主要分布于金沙余家垭口、巫山大河坝、中兴匡家沟、铁桥龙王沟、老街等地。

五、深水河李先法支派。主要分布在铁桥花山、铁桥老街、中兴黑石沟、南雅蛮洞等地。

还有清末民初迁入的大琏支派聚居于中兴斗嘴;可碧支派聚居于巫山坎南龙岭;文泰后裔居于流水沟,云丰,盘龙等地;文山后裔居于莫家祠堂;蒋家沟、马堂沟、严家湾、祝家湾、老屋沟、南天门、磨子岩、李家湾、沙坝子耳坝等地居住的嫡公后裔迁入时间及源头地不详,以及少


数联系不上无法采集和录入信息。


开县李氏族谱叙缘起

昔先王以孝治天下,报本之中又报本,追远之中又追远。然人欲报本,而不知本之所在,则本终无由而报,人欲追远,而不知远之所属,则远究无自而追。此谱之所必作也,是谱固所以传既往,亦所以告将来。脉脉贯注,勿庸远引。故职不论尊卑,少长必辨,人不论贵贱,支派贵清。不得谓尊者为吾之祖公,而卑者即弁髦置之,贵者为吾之宗族,而贱者即草莽视之也。嫡祖自洪武二年五月二十日,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孝感乡,高堦堰洗脚河入川,落业于夔州府开县浦里岳市张二湾,仙人大座右膝下居住,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无有嗣焉。何由创业垂统,以为彪炳千古之计。于是原配潘氏祖妣,夫妇静好,挺生三子:因皇换扰乱,各逃一方。长兴祖,同母逃往梁山县西门锯子口牛头寨养牛坪落业,二子兴富,仍落本县鲤鱼城上大湾安身,三子兴贵,逃往本县江里石板滩安业。嫡公享年九十六岁,去世后葬宅后。迨至支派甚繁,世代绵远,有同乡共井者焉,有离州别县者焉,使非谱为分明较著,而名分未有不至于颠倒者,长老凋谢,孰考畴昔,文献不足孰告将来?且也至明初,至今数百余年。历来张二湾祖业,分与二房子孙,以便看守坟茔,承立宗祀,传至天明天佑兄弟,忠朴愚懦,时属康熙年间,惨遭黄一圣暗占明夺,蚕食将尽,幸有族中生员李春融,贡生李成凤,生员李成文等,率领众族理论,府县俱控,时县主孙,府主崔,俱未佔恩。叔侄奔控上司,蒙上司恩断,将黄一圣所占之业,尽行断回,归于天明弟兄,天明弟兄自知愚朴,情愿推与李云品管业,看守坟墓。不意云品子孙,于乾隆年间,挖伤坟侧,践踏不堪。时有李成周、李成文、李国奇,于十八年正月,前去挂扫坟墓,


目击心伤,叔侄公孙,录写传碟,各地通知,约于二月二十三日清明,向伊理论,云品予孙,自觉情输理亏,杀猪宰羊,祭扫坟莹,外于族中设席请罪,用是合族商议,清丁立派,每丁取钱十二丈,以凑成千,至二十八年,鸠工固墓,立碑刻序,十六辈,分支刻列碑内。至五十八年,云品后裔李朴,又将祖业坟山,出卖与异姓,合价一千二百串。有族约李如明,责以大义,不准外卖,李朴自为减价六百零八串,蓦卖与同姓李如栋,远近族人,后于五十九年得知,同向栋门理论,栋任连年宰猪祭扫坟墓,不得异言。至嘉庆十三戊辰岁,栋将此业分与次子李习章,习章至十七年九月之内,蓦将祖业当与武生黄建中,当价钱一千零四十串,后又俱控,黄建中承卖时有族长李如枱,贡生李芝荫,典史李长元,文生李如德、李登芳、李逢春,武生李逢吉,国学李登月、李朝序、李文生、户长顶子山李如栋、李如银、李必佑、李春藻、李长德、李长连、李登燕等,闻知其事,均曰此系祖业坟山,前人创守,几费辛勤,吾等有知,何忍任其出卖他人?腊月十四日,即鸣知众族于岳溪场,至十五日上北御都,议定朋价赎回。建中串谋习章,刀措不还。因而学县两控,审讯断案,准于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合族赎回,修立宗祠。谁知习章赎回即卖,不卖即控,讦讼连年,并买价共费钱二千有零。公项无钱偿还,同族公议,方将业产卖与同族李先(xí,广+思),抽钱以填公项。略剩余资,屡年掌放。至今立祠堂于岳溪场。缴银一千余两,工程告竣,各地各县各族衍庆。余资概行费尽,族长复商议于本族,均派谷石,每石出钱五十文,积少成多。严立规条,使不率教者知所惩,广置祭田,俾应公事者得有余。合观古今,户族长首人,敬族尊宗,承先启后,亦可以云殚精竭虑矣。独于谱序一事,缺而未修,


事关天经地义,得勿难而非易乎。不然举贡生监,代有文人,何为至今未作也,即有作者出焉,代远年没,征考无据,亦无由而作之矣。尚得曰事有可缓,而有待子孙耶?余不敏,体合族之意,赞前人之动。细心考究,再三斟酌言之不遗,序之不紊,俾后世子孙,了如指掌。更出四十字派未合族者不得滥入,既合族者,各为轮流传取。任他支派万年,自尔脉络分明云。

嫡兴如能 仕星时长

天永先木 人世钟祥

文秀继啟 贤良代光

忠孝贻德 正大端方

子孙其纯 本枝高扬

大清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季夏月

开县十五代孙李钟川恭撰


李氏家谱叙(原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孰知兴衰理乱之由?家无谱孰知世系渊源之辨?兹二者,大小虽殊,而其为不可无一也。

吾尝见今之为谱者,攀援仕宦,附会名贤,曰吾祖即某卿之分派,某相之箕裘也。是欲引为家乘光。先灵且含羞于泉壤矣!夫崇捣拜令公之墓,何如狄青却梁相之图。帝王崛起,未闻累世垂旒,豪杰挺生,不必继承往哲。各视其所为,无庸远引也。

吾族自虞以迄元明,有居王侯将相之尊,有擅道德文章之美,有功业表著,有节孝堪传,彪炳寰区,光照史册者,盖指不胜数矣。但代远年湮(yān),世次茫然,溯厥渊源,究无可征。则亦等诸夏五郭公之例而已。然前之无所稽者,不敢妄为攀引,后之有可考者,岂容听其散失。自道光甲午(1834)年,祖辈修立祠堂,序列昭穆,敬宗即以尊祖,承先无非裕后。严立规条,使不率教者之所惩,广置祭田,俾属公事者有所籍,可谓尽美尽善矣。斯时也,有居孝廉明经者,有列膠庠黉序者。独于谱系一事,阙而未修,或不敢轻举而有待乎。降至于今,支派愈繁,世代弥远,长老渐凋,孰考畴昔?文献不足,孰告将来?谱不作于此时,后于无由作之者,势不至等族人于路人而后已。余不敏,体阖族之意,赞前人之功,细心考究,再三斟酌,耳得而闻者述所闻,目得而见者述所见。千支万派,归根寻源,言之无遗,叙之不紊。庶几族中知某郡某里,我先人之某某邨落也,某绅某矜,我先人之某某光显也,某郡某邑,我先人之某某宦游也,某域某壤,我先人之某某庐墓也。不惟无黍于祖德,愈以克迪乎前光。上以考祖宗之世次,即下以教子孙之率循,洵所谓孝弟之心可油油然生矣!则谱


之关系顾不懿欣谨叙。

大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

十六世孙国学凤仪撰


李氏家谱序(原二)

盖闻木有本也,水有源也,岂人而不思所本源乎?第人往风微世远年湮,有即其本而寻之,而反昧其本,即其源而溯之,而转其源者。殆前人之失其传后人之失其考者也。即如我李氏,系出臬陶。尧时世为理官,后因以官为姓,至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偶食李,故改理为李,此其由来也,远矣,久矣!至夏而不闻其籍,至商而莫稽其宗,惟周有柱下史道君之名姓,又且昭然于天地间者。不识赖乡之圣裔,源于理官否耶。降至唐朝,有天子焉,有公侯焉,有才士焉,卜世二十,卜年三百,亦未知太原之灵钟,本于理官否耶。且其时,有安赐姓为李者,如安敬思之易为李存孝是也;有徐赐姓为李者,如徐勋之易为李勋是也;他如慕其盛而悉姓李者。如张忠志改名为李宝臣;怀其德而从姓李者,如西域李思摩、李茂勃、李光进,类不可胜纪。李姓之紊乱也,几使泾渭之难分,龙鱼之莫辨。悲夫,虽然要各有所自出者,未能究其本之本,惟以入川始祖为之本而已。未能穷其源之源,惟以入川始祖为之源而已。至于历代之本本源源,则必搜麻城孝感之故籍,以上考夫唐宗之世纪,而始详其真。余生也晚,何敢以贤知先人。必欲序谱,亦不过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也云尔。

大清同治三年甲子岁八月

后裔李先灿(字钟杰)敬撰


李氏族谱序(原三)

族之有谱,犹邑之有誌,国之有史也,邑有誌,而后物产钱粮疆域事跡,得有所考,国有史,而后治乱兴亡,是非得失可以传信万世。使族无谱,则历代昭穆世次,一族之尊卑长幼,其何以有条不紊?世世相守各生其敬宗收族之心,谱之所系诚重矣哉。吾族自前明洪武二年入川,旧无谱书,至道光十四年甲午建宗祠于岳市,始修谱书。代远年湮,四百余年于兹矣。老成凋谢,文献无微所以谱虽修成,而其间昭穆世次,毫未叙出眉目。犹幸吾家藏有私谱,系成文祖手书,与同时相梅公成凤公三人共叙之谱,但叙一脉流传之昭穆,分支别派,则徒略焉,历代相传,至今尚存,是一族无谱,而一家有谱,未使非后人之幸也。

余撰此谱,博访父老,并求各地所藏之谱,搜辑成一族之谱。世次井然,应应可考。并将祖墓源流,书之简端,以待后之君子。夫谱所系既重,此谱之所叙,亦仅得大略耳。其间之为叙者尚多,后之君子,有能据此谱以延访各地,搜罗旧文,使由略而得详焉,将昭穆世次,燦然不紊,上以守祖宗之宗佑,下以教子孙之孝弟,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大清光绪元年乙亥岁

十八代孙(文生)景春谨叙


文字信息凡例十则

1. 房派和人员顺序,先长后晚,先男后女,先大后小。

2. 主体信息中人名用全称,附属信息用名不冠姓。配偶知全称的用全称,不知全称用X氏称。

3. 男女平等。李姓女性一律入谱,其配偶子女编入附属信息,子女姓李姓的,编入主体信息。

4. 生卒时间用公元纪年,不写甲子纪年和月、日、时。

5. 原用老地名的用老地名,未用老地名的用现地名。

6. 未成年早亡的不列入谱中;失联人员未宣告死亡的列入谱中并注明失联。

7.姓名用字以身份证为准,无身份证有生庚记载的,以谱书或生庚薄为准。其余以申报为准。

8. 老谱中的繁体字改为标准简体字,取名时有意利用某个偏旁部首的,仍用原字。如“李萬”前人取名是为了利用草字头,就不能简写为“李万”

9. 生僻字标注汉语拼音

10. 表示时间和数目的字用阿拉伯字。


张二湾嫡公后裔前十代信息

第一代

李嫡,入川始祖。祖籍江西南昌水德宫,宋朝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孝感乡高堦堰洗脚河。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二十日,携二弟(李璧、李迪)入川,李璧落户于奉节,李迪落户于垫江,嫡公落户于开县岳溪张二湾。妣潘氏生三子:兴祖、兴富、兴贵。嫡公享年96岁,歿葬于此。潘氏随长子避乱逃难到梁平西门锯子口牛头寨养马坪,殁葬于此。

第二代

1 李兴祖,嫡公长子,携母潘氏逃难落户于梁山县牛头塞。妣潘氏,其子孙多居梁平,其后裔自十五代字派二十字:国正英才集,家和作述长,太平开郅运,盛世仰陶唐。兴祖公夫妇殁葬梁山牛头寨。

2 李兴富,嫡公次子,妣沈氏,居鲤鱼城上大湾,生三子:如英、如安、如龙。兴富公夫妇殁葬于沈家(bian,土+扁),合墓。

3李兴贵,嫡公三子,妣谭氏,迁居江里石板滩(有手抄家谱载为临江附近)。其后裔有李芝谏和李腾美支系现居铁桥中兴等地。兴贵公夫妇殁葬于石板滩。

第三代

① 李如英,兴富长子,妣沈氏,居龙井湾,生子能乾,如英公夫妇殁葬于沈家(bian,土+扁),合墓。

2 李如安,兴富次子,妣石氏,居生基桥河边,生五子:能春、能喧、能荣、能韬、能毓,如安公夫妇殁葬宅后合墓。

3李如龙,兴富三子,妣赵氏,居赵家坪,无嗣。夫妇合葬于大地


坪。

第四代

1 李能乾,如英子,迁居上大湾,妣未详,生三子:仕雄、仕洪、仕敬。殁葬宅后生基梁。

2 李能春,如安长子,居下大湾,生仕选。殁葬常竹坪。

3 李能喧,如安次子,居母家湾,生一子。

李能荣,如安三子,居石头坪,生仕文。

5 李能韬,如安四子,居李家嘴,殁葬于此,

6 李能福,如安五子,居蒋家坪。余未详。

第五代

李仕雄,能乾长子,迁居江里大石梁。

李仕洪,能乾次子,居上大湾,生五子:星景、星晞、星昌、星岸、星海为仕洪子。

李仕敬,能乾三子,余未详。

4 李仕文,能荣子,居石头坪,生五子:彦仕、彦金、彦真、彦奇、彦扬。

第六代

李星景,星晞、星昌、星岸、星海为仕洪子。

② 李彦仕,彦金、彦真、彦奇、彦扬为仕文子。

第七代

1 李时逆,时物、时自、时相为星晞子。

李时先,彦奇子,居石头坪,生长朋。


第八代

1 李仲晨,时物子,居小沙溪,葬白坟林。

2 李仲鸾,时自子,余未详。

3 李长朋,时先子,居石头坪,生四子:芝萌、芝顺、芝友、芝藩。第九代

1 李春旺,仲晨子,妣谭氏,居小沙溪,生品极。

2 李芝芳,李仕文玄孙,石头坪迁葛藤坝,为葛藤坝始祖,妣赵氏,生二子:连荣、连贵。

3 李芝萌,长朋长子,居石头坪,余未详。

4 李芝顺,长朋次子,妣黎氏,生大信。

5 李芝友,芝藩为长朋子,余未详。

6 李芝谏,兴贵后裔,居江里帽盒山,妣谭氏、赵氏生二子:时庆、时详。

第十代

李品极,春旺子,妣杨氏,生三子:国梁、国栋、国亮。

2 李连荣,芝芳长子,余未详。

3 李连贵,芝芳次子,妣谭氏,生四子:占魁、占梅、占早、占乾。连贵公殁葬生基梁。

④ 李大信,芝顺子,妣谭氏,生四子:成栋、成梁、成材、成桧。夫妇殁葬乗龙坝,大信公由浦迁江,为乗龙坝始祖。

⑤ 李时庆,芝谏长子,妣谭氏,生子栋,其后裔经中兴大坪陈家嘴迁居巫山大河坝


6 李时祥,芝谏次子,居帽盒山,生四子:权、柄、梅、桂。

7 李腾美,兴贵后裔,清康熙二年迁居铁桥黑公岩,改名李家湾,妣谭氏,生二子:成荣、成儒。

8 李先法,兴富后裔,经上大湾凤箱口再迁江里黄家湾深水河夺究山,生二子:占华、占富。

9 李泗芳,能喧后裔,嫡公十代孙,居瓦屋基,其后裔一支现居浦里荆竹湾和中兴陡嘴。

10 李可碧,嫡公十代孙,家谱载二十字派为:可亨仕国鸣、文朝映正光,庭秀端方瑞,世代永必昌。据城口县老师李继勇提供的老谱资料,此支系属兴贵公幺房后裔。可碧后裔一支现居巫山坎南龙岭。


嫡公后裔主要支系字派合脉表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一生一世的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ove1314.xin/post/24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李氏(嫡公后裔)家族谱名单第一部分

铁桥乗龙坝大信后裔信息第十一代 先字辈1 李成栋,大信长子,妣张氏,生四子:芳、菁、蓁、蘭。2 李成梁,大信次子,妣张氏,生四子:华、英、芩、著。3 李成材,大信三子,妣谭氏,生六子:芬、蕙、萃、苞、蕃、蓉。4 李成桧,大信四子,妣童氏,生...

开州区江里铁桥片区李氏(嫡公后裔)家族谱名单第二部分

葛藤坝李芝芳后裔信息第九代 天字辈(芝)李芝芳,嫡公九代孙,李仕文五代孙,居石头坪迁葛藤坝,为葛藤坝始祖,妣赵氏,生二子:连荣,连贵。第十代 永字辈(连)①李连荣,芝芳长子,无其他信息。②李连贵,芝芳次子,妣谭氏,生四子:占魁,占梅,占早,...

评论列表

李氏后人
李氏后人 IP:重庆市
9个月前 (07-05)

寻根问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